近日,在2023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金融峰会颁奖盛典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人寿”或“公司”)一举斩获“最佳产品创新保险公司”“最佳客户体验创新保险公司”“年度养老金融机构TOP10”“最佳品质康养社区品牌”四大奖项。此次平安人寿四个奖项的获得,也代表了业内及保险客户对于平安人寿“保险+”战略、保险产品供给、养老及客户服务体系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位一体“保险+”体系高质量养老金融供给引领行业发展
平安人寿依托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准确洞察客户需求,把握保险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升级“保险+”战略,打造出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的三位一体产品服务体系,持续丰富养老服务供给,助力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保险+健康管理方面,平安人寿持续依托"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以专职医生和专属健康账户为基础,打造特色体检、控糖管理、在线问诊、门诊预约协助及陪诊、重疾专案管理等亮点服务,为客户持续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2023年前三季度平安人寿已服务超1,900万客户,同比增长超10%。
在保险+高品质康养社区方面,平安人寿联合集团内其他专业公司构建了高品质康养品牌“臻颐年”,以“专业,让康养有品质”为指引,旨在构建覆盖养老全周期的一站式养老解决方案,并基于养老领域“七维健康”理念以及尊贵生活、尊享服务、尊严照护的“三尊”价值体系,覆盖长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2023年,平安臻颐年上海颐年城项目落子上海静安,首个服务体验中心于三亚开业运营,目前,平安高端养老项目已在深圳、广州、上海、佛山、杭州启动。2023年10月,平安臻颐年正式发布康养3.0,推出旅居和CCaH(Continuing Care at Home)两大全新权益,为长者提供更多元的享老选择。
在保险+居家养老方面,平安集团秉持“老人舒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的核心价值主张,通过“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为长者打造一站式的居家养老建议解决方案,提供涵盖“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10大场景服务。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7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54个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务权益。
平安人寿通过三位一体的“保险+”产品服务体系不仅满足了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保险需求,同时,也在即将到来的保险“存量”时代,塑造了独特的竞争力,一举斩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年度养老金融机构TOP10”“最佳品质康养社区品牌”两大养老奖项。此前,平安人寿在养老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引领作用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8月17日,第一财经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等权威机构,正式发布《2023养老金融指数报告》,推出新时代养老金融指数,平安人寿获评养老金融指数A类评级,位居保险企业第一梯队。
构建“三经四纬”保障体系重磅推出御享金越系列保险产品计划
产品创新对于保险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创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市场竞争力。平安人寿从客户需求出发,创新保险产品供给,荣获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最佳产品创新保险公司”。
精耕细作、匠心而为,平安人寿在逐渐融合了健康管理、高品质康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构建了“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体系,精准定位,旨在为不同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风险解决方案。四大产品体系,对应四个不同人生阶段的客群设计而成,各成一派,每个系列都包含重疾、意外、医疗、寿险、储备和养老六类保险产品,帮助客户应对人生中会遇到的疾病、养老等风险及子女教育、传承等资产配置问题。三大“产品+”服务与四大产品体系相结合,构成了平安人寿独特的“三经四纬”保险保障体系,持续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一站式服务体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升级三维立体空间式客户体验
在持续打造“保险+”服务体系的基础之上,如何验证产品服务的有效性,持续提升保险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平安人寿目前已形成一套完整、有生命力、有温度的客户服务体验管理体系,并在2023年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CFV)评选中荣获“最佳客户体验创新保险公司”。
2023年8月,平安人寿对外发布了《平安人寿客户服务体验探索与创新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不仅从保险服务体验重要性、服务体验范围、服务体验设计、服务体验旅程优化、服务体验管理等五个维度出发,探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路径安排,同时,也首度对外披露了其升级迭代后的“时间X渠道X触点”三维立体空间式客户服务体系。
作为拥有亿级客户规模的大型险企,平安人寿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供给端有效发力,提供人民所需的健康保险产品及服务,筑牢风险屏障。未来,平安人寿也将继续立足客户需求,借助平安集团强大的综合金融及医疗养老资源,不断拓展“保险+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升级客户体验,支持养老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帮助更多老年人享受高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中新网山东沂水11月30日电 (李明芮)跋山遗址群专家论证会11月3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物考古专家,围绕跋山遗址群成因及内涵、考古成果规划保护及利用开展论证。
论证会现场。李明芮 摄
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的跋山遗址群为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主要包括山东2020年发现的跋山遗址,2021年发现的水门遗址,2022年发现的水泉峪遗址,2023年发现的葛庄遗址和沂河头遗址。
“目前围绕跋山遗址群已开展近4年的考古工作,采集、出土文化遗物3.5万余件。出土的距今10万年的象牙质铲形器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古人类使用的巨型象牙制品,与此相互映照的还有同层出土的一定数量的骨制品和大量石制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在介绍跋山遗址群时说,以沂水跋山遗址为中心,周边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同期和晚期遗址,这些遗迹所对应的古人类活动在性质上与跋山遗址主文化层所反映的行为存在联系。
李罡介绍说,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文化遗物证明晚更新世期以来,沂河流域连续生活着一定规模的古人类群体,他们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传承和发展着华北小石器技术传统。“直到进入距今3万年左右,这里成为华北地区出现细石器技术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种技术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绝对主力的生产力角色。”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实地探访山东省临沂市跋山遗址。图为部分遗址。 李明芮 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社江表示,跋山遗址群为打破山东旧石器考古工作瓶颈问题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翔实资料,随着跋山遗址群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不断增加,将推动山东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希望未来拓展研究领域和空间,有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跋山遗址群遗址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是巨大的,但它的可视性、展示性很小,其考古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辉认为,跋山遗址群的遗址及发现需要及时向公众传递,不能是考古人自己吆喝,要将这些发现放到社会环境中。他建议,政府积极与考古研究院沟通,将跋山遗址群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传递出去,面向世界,扩大范围。
来自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物考古专家参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示。 李明芮 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认为,跋山遗址是山东省境内少有的极具研究价值的旧石器遗址,在建立中国北方乃至东亚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方面,具有极大潜力与科研前景。他建议,邀请更多的考古专家参与解决跋山遗址群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这也是未来环境考古工作能够在聚落考古中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全家表示,对跋山遗址群的年代测定,应尽快揭露遗址的连续地层剖面,并弄清楚该遗址的年代上限,建立年代序列和地层序列,同时动物化石和出土的石制品研究应开展全面分析,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系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双权称,跋山遗址群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址,在其使用、废弃以及埋藏阶段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遗址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成为判断遗址完整程度以及解释人类行为与活动的基础。“参与跋山遗址群发掘的考古人员应进一步扩大发掘区,扩大发掘面积,把自然环境还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弄清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表示,跋山遗址地层连续,文化遗存丰富,时代为距今10万-5万年,为探讨中国境内现代人来源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跋山遗址群新出土的细石器年代更早,与长期流行的石片石器工业构建起山东地区晚更新世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也为探讨华北南部细石器起源提供了新线索。他认为,文物遗址需要有最好的、完整的阐释和展示,但前提要对遗址有很好的保护,在开发利用研究中要予以充分重视。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出。图为野马。李明芮 摄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守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总结时对跋山遗址群的未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去谋划系统的工作规划,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并注重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明确学术目标,增强调查力度,及时发表科研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