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1月30日电 (孙婷婷)2023软件创新发展大会11月30日在山东济南举办。院士、专家齐聚大会,围绕开源生态、软件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创新发展等焦点问题,进行权威解读与主题分享。
中国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威伟在致辞中表示,软件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载体,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底座。“下一步,信发司将持续加大关键软件‘补短锻长’力度,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信发司将落实国家开源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开源体系建设,发挥全国性开源基金会的作用,繁荣开源生态。”王威伟表示,信发司还将持续深化产业应用,坚持“好软件是用出来的”,打通产业落地全链条,让关键软件在实践中迭代升级,获得持续造血能力,同时高水平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进一步擦亮中国软件名城品牌,高质量建设中国软件名园,为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周平在现场发布《工业软件开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时表示,中国工业软件部分领域的开源取得重点突破,部分国产工业软件产品中,在几何内核、可视化引擎、求解器等模块使用开源组件。周平认为,开源为底层技术创新突破提供“源头活水”,企业可充分利用开源汇聚开发资源,加快应用推广的优势,不断获取技术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及应用需求。“数实融合为工业软件开源创造了新机遇,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概念崛起并流行,将对工业软件技术产生更多需求。”
2023软件创新发展大会11月30日在山东济南举办。孙婷婷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作题为《AI定义制造?》的主旨报告时指出,AI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运用,实现了人力或者是传统自动化不可为的作用,能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硬问题”。“比如说,大型船舶发动机领域的焊接质检工作,通过引入AI,在焊接过程中高频采集焊接参数,实时进行分析,就可以在焊接单元中解决质量问题。”
2023软件创新发展大会11月30日在山东济南举办。孙婷婷 摄
作为中国首批软件名城,此次大会举办地济南今年1月-10月软件业务收入达42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7%,规模总量跃居全国第七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济南市副市长谢堃介绍说,该市集聚了众多软件产业园区、企业和平台,打造了协同高效的“1+N”政策体系,软件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大会的签约环节,济南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就共同筹建中国移动(山东)创新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济南高新区管委会以及10余家行业代表企业就建设济南工业软件研究院进行意向签约。(完)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夏宾)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在会上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下称“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1亿美元,同比增长82.5%,2027年将达到134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1.8%。
图说: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近日在京举行。主办方供图
从全球来看,人工智能硬件市场(服务器)规模将从2022年的19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47亿美元,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7.3%。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从感知智能到生成式智能迈进,促进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长。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显著拉动了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的增长。
“今年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人工智能的算力已经成为整个算力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这体现在不光是推动了整体的增长速度,而且是整体算力规模里面占据比较大的一部分,是核心算力。”IDC中国副总裁周震刚对记者说。
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年中(2018-2022),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合肥、苏州、重庆等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可以看到,北京在过去几年中一直稳居人工智能算力发展城市排名的前列,拥有大量的人才和成熟的企业,同时政策扶持也非常有力;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不断加速技术积累,拓展应用场景,构建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路线。其他城市的排名有所波动,但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加入到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中。
再看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评估排行榜中,北京依然位居首位,杭州和深圳分别位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北京在大模型领域表现突出,聚集了大批大模型企业,推出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大模型及应用产品,为中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提供强劲动力。此外,位居TOP10的城市还有上海,苏州,广州,济南,合肥、重庆和成都。
报告认为,整体来说,排名靠前的城市因具有更好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可以稳定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聚集,从而形成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而排名相对靠后的城市依然保持着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热忱,不断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生成式AI对于中国、对于整个计算模式以及算力来说,今年都是彻底改变过去几年以来报告所呈现的格局。”周震刚直言,因为我们看到生成式AI的智能算力,完全超过通用算力。
周震刚称,一方面,中国企业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接受度普遍较高。目前67%的中国企业已着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企业内的应用机会或开始“真金白银”投入。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各方正积极投入到智算中心的建设之中。
截至2023年8月,中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建设智算中心,总建设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报告认为,随着大模型从基础研发走向应用落地,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凸显。
大模型预训练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统一,而大模型在通往“从1到100”的应用和大规模落地过程中,还需不断面对算力、数据、效果、成本等多维度带来的挑战,标准化的全栈基础软件和工作流是支撑大模型基础研发和应用落地的核心环节。
总体来说,报告判断未来人工智能软件基础设施将呈现四大发展趋势。第一,为多元化算力,提供更多无缝的兼容性适配,以应用为导向升级人工智能算力体系。第二,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做框架、模型、数据的垂直整合,支持人工智能能力在行业的落地;第三,降低人工智能开发门槛,推进低代码或智能辅助编程工具的发展,优化API接口性能;第四,推进数据维度的开源,实现数据的开源、开放,为全社会创造价值。(完)